在疫情期间,由于孕妈妈多处于“居家”状态,更容易出现作息不规律、超重、心情烦躁等现象。同时由于孕期不同阶段对食物的需求也不同,孕妈妈需合理膳食搭配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和胎儿的健康。
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孕期居家的潜在危险!
“居家”孕妇将面临哪些健康隐患呢?
首先,因为孕妇一直待在家里,活动范围相对受限,稍不注意,可能会因为运动量的减少、饮食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孕期体重超标。
孕期增重过多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,例如增加些妊娠期糖尿病、高血压发生的风险,以及分娩的时候容易难产、产后大出血等,甚至可能威胁到孕妇的生命。很多孕妇在子宫上本来就有一个瘢痕,如果孩子体型太大,那么会有造成子宫破裂的风险。
此外,由于孕妇在家不能频繁地外出,可能会导致一些孕妇在饮食上不规律,会有暴饮暴食的情况出现。
一是可能营养过剩,吃得太多、动得太少;
二是种类来源不丰富,有潜在的营养失衡,特别是营养不足的风险。
同时,熬夜、黑白颠倒的生活方式,也对免疫力造成潜在的影响。
孕妇超重有哪些危害?
不论是近期还是远期,孕期超重都对母婴健康造成影响。
首先,孕期超重会带来与妊娠相关的并发症,妊娠期间一些疾病的发生率也会增高。例如妊娠糖尿病、妊娠期高血压的问题,这都与孕期增重过多有很密切的联系。
其次,会造成孩子过速增长,增高“巨大儿”的风险,孕妇难产、产后大出血等风险也会增高。
再其次,也会影响孩子出生时的近期问题,如增加低血糖、低血钙、低血镁等发生率。这些孩子在今后各个阶段,发生肥胖的机会增多,而且会增加与肥胖相关的一些疾病的发生风险,如糖尿病、高血压、高血脂,甚至心血管疾病。
疫情期间如何降低孕妇超重和巨大儿的发生率?
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,简单而言,要保持“吃+动”平衡,即摄入食物的量要与体力活动保持平衡。
孕期体重的增长需根据不同时期而定,因为各个不同的时期,孕妇的营养需求是不一样的,这就决定了食物的摄入量。
早期一定要控制好体重,无论孕前胖瘦如何,增长的范围都不超过2公斤,尤其是相对胖一点的孕妇。
在中晚期,不同情况的孕妇要求也不同,可以用每周增长“半斤八两”来记忆。正常的偏瘦的人,八两左右,不超过一斤。稍微胖一点的孕妇,那么孕期中期,也就是十三四周以后,每周不超过半斤就行了。
最后,在食物的选择上尽量远离一些高热量的食物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垃圾食物。
孕期缺乏运动是否容易引起妊娠糖尿病?
不良的生活方式、缺少运动等会增加发生糖尿病的风险。所以,建议孕妇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的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,孕妇体操、孕妇瑜伽、骑固定单车,甚至做家务,这都是都可以达到一个中等强度的运动量。
那中等强度运动量是什么样的感觉呢?
例如我们运动以后,会感到稍稍出汗,心率稍稍加快,过十分钟左右就能恢复,差不多就叫中等强度。
但并不是所有孕妇都适宜进行这样的运动,本身就有先兆流产、做环扎手术,或者一型糖尿病血糖管理的非常不理想的人群,也是不太适合做运动的。
所以运动要视个体的情况,循序渐进、量力而行。
妊娠糖尿病有哪些危害?
孕期的糖尿病分为两种情况,一个是“合并糖尿病”,指孕前的糖尿病;另一个是在孕期发生的糖代量异常。
一、孕妇早期的血糖过高,会增加流产、畸形、胎儿发育异常的风险,这主要是指孕前的糖尿病带来的。
二、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糖尿病,如果孕期血糖过高,血糖透过胎盘进入孩子体内,会刺激孩子胰岛的β细胞过多的分泌胰岛素,孩子在子宫内过速增长,巨大儿的风险会增高。
三、孩子出生后短期会发生低血糖,严重的低血糖甚至会导致低血糖心脑病,对孩子的智力都会造成潜在的影响。
四、“高胰岛素血症”对孩子的肺的成熟度会有影响,出生后容易发生一种“呼吸窘迫综合症”的问题,这是早产儿常见的死亡原因。
五、孕妈妈还容易在孕期出现血压的一些问题,如“子痫前期”,容易出现感染、羊水过多,甚至可能发生早产、酮症酸中毒。
在疫情期间如何提高孕妇的免疫力?
首先, 膳食是免疫力的物质基础。食物种类要丰富,各种来源的食物都要吃,我们建议每天孕妇至少能够吃12种以上的食物,每周能达到25种以上。
其次,保持规律的体力活动,不熬夜。拥有良好的心情,避免紧张焦虑。过度的紧张焦虑不仅会增加我们孕期的一些问题,还会增加流产早产风险,甚至对今后孩子长期的学习能力、精神行为都是有影响的。
孕妇居家不断刷手机看网络,越看越焦虑怎么办?孕妇如何进行心理调适?
首先,孕妇可以关注疫情,但不能过度关注。可以在孕期适当的转移注意力,推荐孕妇在这个期间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一点。
我院开展了网上公益课堂,提供了很丰富的课程,孕产妇如果能够利用这样的一个时间,能系统地学习,那对于建立正确的妊娠分娩的认知,甚至产后的一些育儿知识都很有帮助。
其次,运动是非常好的减压方式,还有孕期不熬夜,保持充足睡眠。
同时,倾诉是一个非常好的释放压力的方法,建议孕妇要主动的和人沟通,释放压力。如果到了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的情况,就已经是一种过度反应了。这种情况就需要寻求心理干预,由专业医生提供帮助和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