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再这样不听话,妈妈就不要你了!”
“你再那么调皮捣蛋,妈妈就不理你了!”
“你再去打别人,妈妈就打你了!”
“你再不认真听课,妈妈就不爱你了!”
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出类似的话,也许我们的初衷是好的:希望孩子听话,不调皮捣蛋、不去打别人、认真学习......但是,我们采取了错误的方式:用“妈妈的爱”作为威胁工具和惩罚手段!
对于孩子而言,这预示着,如果我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,那么,妈妈(这个我最亲近、最信赖、最喜欢、最依赖的人)就不再爱我了!我将失去妈妈的爱,甚至失去妈妈!
当孩子听到这样有口无心的话,他会感到非常恐惧,他会担心,他会失去“安全感”,在此后的日子里,他会不断地反复试探和验证“妈妈是否爱我”如果我怎么样,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?这些话就像刺向孩子的一把利剑,伤人又伤心。
爱,是无条件的接纳
所谓无条件的接纳,就是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,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优点或者缺点,父母都要接受并鼓励孩子。
然而,实际情况:我们只接纳了孩子表现好的一方面,或者说,只接纳孩子满足我们要求的那一面。我们希望孩子听话,如果孩子听话了,我就接纳;我们希望孩子活泼,如果孩子活泼,我就接纳……反之,我们就很难心平气和地坦然接受。
这样的爱不是真爱,是“有条件的爱”,条件就是:只有当孩子达到我们的标准时,妈妈才爱你;不然,我们就发狠话“妈妈不再爱你了!”、“妈妈不要你了!”
捷尔任斯基说过:“谁爱孩子,孩子就爱她,只有爱孩子的人,才能教育好孩子,不懂得爱学生的人,不配当老师,不配进入教育的圣殿。”
“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,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,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,他会努力听话,不惹父母生气。”
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始终如一,而且要让孩子明白,父母对他的爱是不变的,不管他有哪些缺点,不管他做了什么事,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,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他。这样无条件的爱会带给孩子一种坚实的“安全感”。
六岁前——“安全感”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,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,是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础,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、受冷落、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,容易逃避问题、嫉妒别人等。所以,不要让孩子感觉到犯错之后就失去了妈妈的爱,要让孩子知道,即便你没有达到爸爸妈妈的标准,我们依然爱你,这种爱是无条件的,但,有原则。
什么才是“有原则的爱”呢?
孩子吐口水,说脏话、偷东西、攻击他人、不遵守社会秩序、无节制地提出物质要求等等,对于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和不合理要求,家长确实不能纵容,这就是原则。如果听之任之,或者助纣为虐,那就变成“无原则的溺爱”。
当孩子做错事,犯错误时,我们依然爱孩子。但是,我们不能纵容,应该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其改正。语言的警告可以说:“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”,而不要说“妈妈不喜欢你”,也就是,要就事论事,对孩子可以不爱他的某些行为,但是,不可以不爱他这个人。
至于“惩罚”的方式,并不是收回“妈妈的爱”,可以换成:事先与孩子做好约定,并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,比如:如果你不能严格遵守约定,那么,下次一个东西也不买。
大家都应该看过《大卫不可以》这本绘本吧!书里有一位长着土豆脑袋,挂着坏笑,整日调皮捣蛋,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,气得妈妈七窍生烟的“小恶魔”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“不乖”的孩子,却博得了许多“现实版淘气包”们的喜爱,产生了共鸣!
世上有哪个孩子不渴望自己像大卫那样,能够在洁白的墙壁上天马行空肆意涂鸦,在洗澡时大闹天宫把浴室变成游泳池,在锅碗瓢盆上疯狂敲响欢乐协奏曲,每天玩到全身黑乎乎、脏兮兮、夹着杂草和泥巴回到家,天不怕、地不怕、踩着摇摇晃晃的椅子攀高取物,把好吃的土豆变成玩偶,脚蹬高腰靴、穿上紧身衣、带上蓝眼罩、扮演无敌超人?
大卫的妈妈,隐藏在图书背后的主角,通篇只有一句话:“大卫,不可以!”虽然妈妈不曾露面,但是,从书中早已读出她的愤怒和严厉。直到最后,大卫在客厅里打棒球击碎了花瓶闯下了祸,被妈妈处罚坐在墙角的小圆凳上反省思过,一滴泪水从眼角流出,惶恐万分,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淘气包啊!
故事的结局,出人意料,暴躁抓狂的妈妈忽然变得温柔似水,亲切地呼唤:“宝贝,来这儿”“大卫乖,我爱你!”大卫一下瞪圆了亮晶晶的双眼,张开双臂扑在妈妈怀里,妈妈用她温柔的双手紧紧抱住大卫,轻轻地抚摸着,大卫则幸福地闭着眼睛,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,尽情享受着浓浓的母爱。“风雨”过后见真情,妈妈的爱顿时化解了大卫所有的泪水,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。
那么
怎样坚持原则喃
家长的态度要温柔,但是立场要坚定,“狠”就要狠到位,要是孩子一哭一闹一撒泼你就妥协,在关键时候心慈手软,当然不行。
无论他多么淘气
无论他把家里弄得多么乱
无论他给妈妈添了多少麻烦
无论妈妈多么生气
……
妈妈都会永远爱孩子
妈妈的怀抱永远是孩子温馨的港湾
这就是“无条件”的爱